沙門尊位論古今
人類因為習慣於對宗教信仰的膜拜,早已經習慣把宗教教主等同仙佛神聖來膜拜,造成現今社會大量新興宗教教主出現,然而宗教教主自詡仙佛轉世,籍以仙佛之名自居,已把受世人種種供養當成是必然的事。
以佛教為例,佛教信徒向來對僧人或僧團的定義甚高,而在古代是不是也同樣如此呢?翻查古印度歷史,其實當時印度「吠陀婆羅門教」(Vedic Brahmanism)稱獨自修行者為「沙門」(samana),而修行者團體稱為「僧伽」(Sangha),原意是“眾人會聚”的意思,此詞彙源自古印度各城邦中的“貴族集會場所”。
印度各個不同派別的沙門修行者,都各自有自己的僧伽,來聚集徒眾。而這些行者,大都是以乞食為生的宗教個體戶。
後來印度又出現了「佛教」、「耆那教」、「順世教派」等,思想雖然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對印度婆羅門教的政教權威,吠陀因果輪迴論文化思潮有衝突,此外就是當時社會的種姓階級制度。對於這種社會現狀革新的思潮,印度史稱“沙門新思潮”。
印度婆羅門教極重視階級劃分,將人類分為貴、優、賤、劣之別,即所謂的「婆羅門」宗教士與學者,「剎帝利」貴族與戰士,「吠舍」商賈與農夫,「首陀羅」農夫與奴隸,四個種姓階級。
(四個種姓都各自有貧富,且不能通婚,但婆羅門種姓居住城市,窮人最少,這種制度的形成,也直接造成印度的人種嚴重分化和歧視,另有一種甚至不被納入四種姓的最下賤民是「哈哩真」或「達利特」。)
而佛陀在所設立的團體,是完全以人格之尊重而組成,提倡“人我平等”制度。凡進入團體的每一成員皆須捨棄過去的階級、財富、名譽、地位,僅有「內修果證」的層次差別,也造成在短時間內,印度許多各派沙門被佛教思想吸引而形成一大僧伽聚落,這又使到後來的沙門都被泛指為佛教的僧人、比丘或僧伽團體。
(諸:除一些釋迦皇族近親外,當時被吸引大多是低等人民,其他高階族群是不會捨棄富貴權位的,其他印度地區更不可能,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這裡我要特別強調的是,第一,佛陀反對不平等種姓制度,體現了他的「人我平等」的理想。他還舉了個比喻,意思是:四大河水流歸於大海後,只有同名叫著海水,印度四大種姓如果都回歸佛陀教育(當時佛教只是學派,不是宗教),就是釋迦族的人。(釋迦族(Sakya)屬「剎帝利種姓」,一個以“崇拜太陽”為信仰的族群,在當時群雄割據的印度,只是一個被打壓的小國而已。)
這裡順便一體,這句話後來納入《增一阿含經》,東晉時期流傳到中國,搞到後來中國僧人以釋為姓,其他國家的僧團都不性釋,這是後話。
第二,因為佛陀宣傳《緣生法》的道理。就是說,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待緣而動相互影響的,否定了古印度神「梵天」(brahma)創造世界的學說,同時也否定了傳統的「宿命論」。
佛陀其實不否定因果,但他的因果不同於印度教的因果,他認為任何因果只是現生因緣的諸多條件之一,是可以通過所謂的現生作業(現世行為),聚集因緣而被轉化的,這點我是極為贊同,甚至為此還寫過《再論因果業報》一文。
話說回來,沙門僧團既然提倡的是「人我平等」,反對不公平的種姓社會階級制度,自然就不會要求人們對僧眾崇拜,而把自己擺在高階位,否則的話豈不是等於另創一個社會階級制度?
僧團是以修持「解脫道」為目的地,他們生活的理想規範就僅在「四依住」,“依”是依靠,“住”的意思是生存或生活,也就是說,比丘應該依靠“四種生活來源”養命。
第一,依乞食,每日午前行乞食一次以充腹。
第二,依糞掃衣,聚合各地的廢布碎布染製成他們的特定顏色再禦寒。
第三,依樹下住,印度氣候溫暖且有足以避露遮蔭的大樹,所以佛教沙門依樹下住。
第四,依陳棄藥,陳棄藥,就是聚合所有舊藥,用以醫治各種疾病。
另外有「八事」,對於僧團來說是不清淨的,所謂“不清淨”不是說骯髒的意思,而是會讓你產生不捨而掛念的心,變成分心自擾而擾人,屬於“障道”障礙修持的行為,所以必須捨棄。
這八件事物是:田宅園林,種植,儲積穀物,蓄養僕人,畜養禽獸,捉持錢寶貴物,蓄毯褥釜鑊,蓄象金飾床。
看,既然僧團制度如此嚴苛,怎麼還會希望受人們供養膜拜呢?所以當時佛陀制定不允許製造偶像膜拜,因為一旦膜拜的習慣成立後,對於缺乏正確教育的大多數窮苦老百姓來說,就必然會當成印度神來拜,這就歪曲了佛法正知、正見、正思維的教育初衷。
再說,佛陀這稱號在印度不過是個“老師”的尊稱而已,別忘了當時與佛教齊名的「耆那教」創辦人也叫“佛陀”。佛陀不是那佛法變質後的“無所不能的佛”。
據說佛陀當時說法甚至只是平等席坐,不願坐高位,這才符合他的「人我平等」之道,然而眾沙門要他坐高位,僅僅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而不是刻意造成團體內部階級化的。
從古今社會現象論,要知道宗教人物一旦被塑造成偶像,被人捧上神檯後,馬上就會變成如神一般的教主,這就會形成神與教主合一,就一定會有等級之分,如果是這樣,那和當時的印度婆羅門教拜三大神,豈非沒啥區別?
那乾脆把佛陀納入印度教,說是他們神的分身轉世,搖身一變上了婆羅門神桌不就完了?這會是佛陀的意思嗎?(其實在後期的印度教就是通過這種說法來矮化和打壓佛教的,這個說法甚至一直流傳到現在。)
所以後期的佛教早已脫離原貌,完全變成一般社會主義的尊卑階級的形態,似乎更接近早期印度婆羅門的沙門,更甭論其它宗教,甚至在一些佛教國家,僧人是可以不必跪拜統治者的。
這種受神化尊崇的現象延伸,導致現代一些僧人無視戒律存在,生活極盡奢侈,飲食講究,寺廟典雅豪華,出入有名車司機載送,像皇帝般高坐法座,受人民百般擁護供養。甚至你會懷疑這是出家人嗎?
試想想,舊時一個真正證果的阿拉漢(Arahant),還會有受人供拜,養尊處優的慾望嗎?其實除非你有供奉其他神像,否則我建議,純南傳高僧偶像供奉者不必高供在位(其實一些南傳佛教國家的供桌是很低的),更不該把圖像掛在大門上鎮宅或避邪,因為他不是看門的傭人,其二是不必上香,其三不必跪拜。越是高僧越不用跪拜,這樣反而更合乎原始佛教初衷。
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沙門是比較尊貴的,要填飽肚子自然不是難事,人們供養他們是應該的,因為這些沙門懂得複雜的祭祀儀軌,相等於原始部落的巫師,他們可以支配天神甚至和天神溝通,供養行為方面都要有恭敬心,甚至要跪下來大量布施供養。
而佛陀的制度則要僧團主動去向人民乞討食物,也沒有文明規定說有僧人來你就要很尊敬的跪下來供養他吃飯,別忘了當時婆羅門教徒是極度瞧不起佛教這個新興教派的,相反的是,主家願給啥他只能吃啥,連嫌都沒的嫌,還要好話感激,祝福主家一番呢。
況且一般人不受僧團制度約束,如果他對僧團有尊敬之心,偶向他合十微微行個禮(鞠躬)就已經很足夠了,有時甚至連合十都不用,因為對於提倡平等地位的僧團,這也是多餘的,他不會因為你沒有合掌跪拜表示尊敬而降罪於你,你也不會因此而少了根毛,反而是沙門要尊重你。
另一個重點是,僧團或僧人不會因為你的跪拜供養而“賜福”於你,這裡的“祝福”僅僅是客套話,因為這原本就不是他的目的,供僧僅僅是施捨給修持者食物的平常舉動,而供了“有福報”是人類有求回報心態的一種變態的誤傳,目前更是宗教物資供應商所倡導的廣告。
我是在數月前某日晨起突然腦海圍繞這個課題,心想怎麼沒人關注過這個問題,故而整理出把它寫下來。我並非信徒,也不提倡宗教,所以願意站在客觀的學術角度,剖析探討一些讓我們,甚至下一代迷失的宗教及信仰問題,糾正觀點使大家受益,這是我僅能為社會做到的。
不久前有個學員在我對他分析此事的兩個星期後對我回應說,把他們高高供奉求甚麼都沒有應驗,把他們請下來後啥都不求,只是偶爾鞠個躬,反而事事順利!
爺在想,他們(沙門)要的其實本來就是這樣,這「人我平等」一招,也算是一個秘訣吧,哈哈!
17/10/2016 雲海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