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與宗教史考(十八)》
《佛家學派7》
18.《佛家學派變質的罪魁禍首》
要談第三次結集前,就不得不談「孔雀王朝」的 阿育王,正是此人將「佛家」推入部派分裂、流變、萬劫不復的深淵。
我們從前面的17章可以知道,印度的歷史記錄多從史詩中口傳,難以清楚其確實年代,而較為能夠確定的時代記錄,是始於 阿育王。
因此,阿育王 年代的確定,不僅是探究印度歷史的時間定標,同時也是確定 釋迦牟尼 年代的基礎,並且對於厘清初期「佛家」演變的史承和緣由,有著相當重大的關連性。
由於厘清初期「佛家學派」演變的史實,有助於厘清「佛家正法」被篡改變易的緣由與過程,並藉由「以史探經,以經證史」的考證,可以回復「佛家正法」的原貌,籍此以引攝世人重新認識「佛家之道」。所以確定 阿育王 年代所作出的事,對於“正法”的探究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事。
《經律二部僧團的發展》
這時候「經部」和「律部」的發展已經衍生出第二和第三代人物,算是「佛家學派」強盛時期。
北方「經部」:「阿難系」的「摩偷羅部僧團」(雪山部)第二代大弟子是 商那和修,第三代是 優婆鞠多 。
東方「律部」:「優波離系」的「毗舍離部僧團」的第二代大弟子是 樹提陀沙 ,第三代是 陀沙波羅 。
《阿育王背景和政治手段》
當年 有「孔雀王朝」之稱的「摩揭陀國」首府「華氏城」(Paṭaliputra) 就建立在北印度中央位置。(西元前322 - 西元前185年)阿育王 屬於此王朝的第三代王室人物。
阿育王 自小脾氣燥烈,性格殘暴自私,為王子時,因為不是太子(長子),所以並未得到他父親也就是「孔雀王朝」的第二代國王 頻頭沙羅 (Bindusara) 的寵愛,而且 頻頭沙羅 也看出和擔憂這孩子的野心,可能會威脅到其長子儲君的地位。
因此故意派 阿育王子 到偏遠的「塔克西拉」(Taxila)去平亂。當亂事順利平定後,又恐其坐大,而再次被派往「優禪尼」(Ujjayini)。
《宗教的控制和企圖》
當出征於「優禪尼」時,中途經過「末瓦國」(Malwa),為了增加自身的聲勢與實力,以利將來爭取天下,遂娶了當地 卑提寫(Vedissa) 大富長者的女兒 締維(Devi)為妻,生了 王子摩哂陀(Mahendra)和 公主僧伽蜜多(Sanghamitra)。
接著,「耆那教」信徒的他,又積極的拉攏當地的宗教勢力,為了建立個人的“政教勢力”,還親近「佛家學派」的 尼拘律陀 ,也籍此親近「優禪尼」地區的「佛家」主導者,也就是自稱「分別說者」的 目犍連子帝須(Moggaliputta-tissa)以鞏固勢力。(此人並非釋迦牟尼弟子之一的目犍連)
當 頻頭沙羅王 逝世後,阿育王子 馬上起兵爭奪天下,殺死自己的諸多兄弟包刮太子。在 阿育王 即位後數年,擔任副王的 阿育王之弟 帝須(Tissa),因為忌憚王兄 阿育王,倍感生存壓力,於是出家於「優禪尼僧團」,依 目犍連子帝須的弟子 摩訶曇無德(Mahadhamma-rakkhita)為師。
《孔雀王朝與耆那教》
「孔雀王朝」的開國君主是 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後來出家成為「耆那教天衣派聖者」,並在「耆那教」享有一定名聲。第二代國王 頻頭沙羅 (Bindusara)自然信奉「耆那教」,或者說,「耆那教」在當時已經是「孔雀王朝」的王室信仰。
阿育王 自小就跟隨疼愛他的祖父,自然是「耆那教」信徒,而且經常資助「耆那教」的發展。
但後來看著「佛家學派」的聲勢日漸盛大,影響了許多不同階級的印度人,當中不乏「耆那教徒」,看著聖人祖父信仰的宗教僧團人才逐漸流失。這才造成 阿育王 起了想吞併、控制和利用「佛家僧團」的企圖心。他的野心強大,但事情發展往往始料不及。
西元前227年左右,阿育王 登位後,即積極的建立王家在「佛家」中的權威地位。一方面安撫 「經部 摩偷羅部的阿難系僧團」,接近「摩偷羅僧團」第三代主導者 優波鞠多,又依 優波鞠多 的建議,巡禮 釋迦佛陀 一生行跡等諸聖地,建造塔、柱表彰聖德。
另一方面,又進一步的拉攏 「律部 優波離系」在「優禪尼地區」的僧團,讓 王弟帝須、王子摩哂陀、女兒僧伽蜜多 及 女婿,都出家於「優禪尼僧團」。
阿育王 安排 摩哂陀王子 依「優禪尼地區」僧團的主導者,優波離 的第五代弟子 目犍連子帝須(分別說者) 出家,並以 「律部 毘舍離僧團」的 大天比丘(Mahadeva)為「十戒戒師」,又依「迦濕彌羅」地區傳說出自 阿難 師承的 末田地(Madhyantika)(又稱末闡提)為「具足戒師」。
阿育王 刻意安排 摩哂陀王子 在「佛家」當中發展聲勢的企圖,是顯而易見,而 目犍連子帝須 應當是明白 阿育王 的政治用心。
阿育王 登位期間親近佛家的一連串大動作很自然的引起「王室耆那教長老」的妒忌和不滿。阿育王 於是採取高壓手段壓制,據說壓制期間還殺了人。
《靠僧團勢力治國》
自此以後,阿育王 共籠絡了三大僧團勢力:
1)北方「經部阿難系」的「摩偷羅部僧團」。
2)東方「律部優波離系」的「毗舍離部僧團」。
3)西南方「律部優波離系」「優禪尼僧團」等地的僧眾,如 目犍連子帝須(分別說者)和後來居住在「華氏城雞園寺」的 大天比丘 等人。
或可以嚴格的說,這第三股僧團勢力,其實就是 阿育王 本身安插在第二勢力「律部優波離系、毗舍離部僧團」名譽下的一股強勁的“暗勢力”。套一句現代話它就是一粒重磅的計時炸彈。
當 摩哂陀王子 出家後,不僅受到重視,並且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目犍連子帝須 甚至破例的將弟子千人交由初出家的 摩哂陀王子 領導,其聲勢甚至已經超越了 目犍連子帝須,甚至有接班之嫌。這些,都是來自 阿育王 的佈局。當時還在「首都華氏城」建立「王家寺院雞園寺」。
這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是因為經過統一戰爭後,想要藉由提倡和平主義的「佛家」來維持穩定戰亂後統一的王朝,並藉由王族的勢力影響,控制「佛家」的發展。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在印度這種神話國度,能控制得了宗教,就等於控制了人心。阿育王 雖然殘暴,但在治國的政治手段考量上卻非常聰明,這些在「錫蘭」 覺音論師 著作,漢譯《善見律毘婆沙》和《阿育王傳》皆有記載。
《大天五事》
西元前270年左右,是 阿育王 登位之初,也是 釋迦牟尼 入滅後的116 年,也是發生「十事論爭」後的第6年,又發生了 大天比丘(Mahadeva) 的「五惡見事」論爭。
「大天五事」是後期佛教界的稱謂,其實也稱「五惡見事」或「五事異法」。
據說,大天比丘 原本是個“外道”,出家於「律部優波離系、毗舍離僧團」的他卻轉而附會「首都華氏城」王家寺院「雞園寺」的「律部優波離、系優禪尼僧團」。大天 擅於籠絡人脈,出家不久已經成立了屬於他個人的「大天學團」。
當時 大天 在「王家寺院雞園寺」的「布薩」(齋戒日)故意當眾提出詆毀僧團內「阿拉漢」是“身體不淨而且有漏”的五件事,續而引起軒然大波。
古代經典的翻譯是:「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上面看起來是五言四偈,實質上是有五個重點,1.餘所誘,2.無知,3.猶豫,4.他令入,5.道因聲故起。最後的“是名真佛教”的“是名”二字,就是含有“貶義和詆毀性”的話了。
這五事都是指向「阿拉漢」的身心,他說雖然說「阿拉漢」斷除淫欲,但仍然有無法脫離的煩惱,翻譯成白話就是:
1.夢遺、流鼻涕、大小便。
2.還是有疑惑存在。
3.遇事仍然會猶豫。
4.要依靠老師去證明來自己是阿拉漢。
5.雖然說解脫,但還要整天說世界是苦。
6.這就叫著 釋迦牟尼 的真正教法。
所以他認為「阿拉漢」沒有證解脫道,仍然是凡夫一個。當時此事一發不可收拾,還誘發了兩大傳承,即「經部阿難系」的「摩偷羅部僧團」和支持 大天 的「律部優波離系」「優禪尼僧團」的對抗,爭辯一時無法得到平息。
這第三股勢力終於引爆,事件的發生致使更多的「阿難系摩偷羅部」長老得到通知,並動身前往「華氏城雞園寺」以便平息此事。再說,這原本就是僧團內部的事,所以由僧團長老們就像處理「十事論爭」的事情一樣,共同做出「揭摩會議」來裁決是最正常不過的事。
然而,最奇特的是,發生那麼大件事 阿育王 居然沒有迎請 經部和律部兩大第三代傳承主導者即「優波鞠多」和「樹提陀沙」前來議事,反而轉支持和委任第三股勢力「優禪尼僧團」的 目犍連子帝須 全權代表 阿難系和優波離系的兩大師承,似乎有邊緣化兩大派系長老之嫌。
話說當天 阿育王 竟然出席對此事作出“政治性干預”,甚至偏袒的選擇站在 大天 的立場,這使得「經部阿難系」的「摩偷羅部僧團」長老們無法作出「僧律揭摩會議」,作為平息僧爭的途徑。
阿育王 首先要求所有僧眾一起說“和合戒”,意圖要求「阿難系摩偷羅部僧眾」無條件接受此事,接著又遵循 大天比丘 的要求用投票表決以圖人多取勝。
投票原本就不是僧團「揭摩會議」的合法章程,但礙於 阿育王 出面干預,只好暫且破例隨順。
但對於「阿難系摩偷羅部僧眾」來說,似乎起了一個不好的開頭,對於 阿育王和 大天 來說,計畫才剛開始。
而 目犍連子帝須(分別說者) 則更絕,一方面承認“阿拉漢無漏”,但僅僅限定在 釋迦牟尼 身上,至於其他阿拉漢則“不等同” 釋迦牟尼 的成就,所以是“有漏”。
這已經是很明顯的在逼迫承認,他目的就是要強行壓制此事,套一句現代話就是:“硬吭人家吃死貓”。
《耆那教觀點看大天五事異法》
注:從「解脫道」的角度看,大天比丘 的問題,正好昭示了他對證得「阿拉漢」層次的不解和臆想,以為成就「阿拉漢」層次就像成了「婆羅門教」的“神”或者“梵”一樣。
同時也讓人不得不揣測 大天 身份的兩種可能,其一就是他確實對「解脫道」不什瞭解或根本就不想瞭解。
其二,或者說他根本就是被刻意安排來專門挑事找碴,貶低打擊整個「佛家學派」僧團,讓他們出醜難以下臺以及讓支持者失去信心的計畫。
其實,如果用 大天 本身提出的“五事”反觀「耆那教」,你會看得更清楚。撇開「耆那教」有妻室在家修持的「白衣派」咱們不說,「天衣派」出家最高境界是「苦行」,「制禦、持五戒」。
五戒中就有“斷欲”之戒,還有「寂靜」和「解脫」,也就是「獨自裸體禪修」和「絕食」,這是他們的修持要求和準則,不是「佛家學派」的準則。套句現代的話就是,你不能拿自己主觀角度去審核他人。
再說,一個人在戶外裸修、絕食、不睡覺,因為身體無法補充能量,生理欲望絕對會自動減到最低,甚至連屎尿都會減到最少。但不可能也沒有眼屎、鼻涕、耳屎和唾液吧?不睡覺當然無夢,根本談不上被夢境主導。如果一旦森林出現毒蛇猛獸,心中會不會因此懼怕、猶豫或困惑,這就是死無對證的問題了。
另外,只要肯“裸體苦修不睡”就是“聖人”,肯“絕食而死”就是“仙人”,這“最高境界”當然無需任何老師去印證,或者說“所有人”都能印證了。
從這個角度你會發現,大天 會用“五事”去針對「佛家學派僧團」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大天比丘和阿育王的關係》
「五事異法」事件對學術界引起探討的興趣,並從各項典籍和歷史,找出 大天比丘 的事蹟並分析如下:
大天 本來就是支持第二任國王 頻頭沙羅王 的「王室耆那教徒」。因為王室教徒嫉妒不滿反對 阿育王 親近佛家而遭到殺戮,大天 籍此轉為效忠和支持 阿育王。
所以他的出家改教只是一種附和與隨順,說難聽些就是成為 阿育王 在「佛家僧團」的內應和監視,伺機顛覆和牽制「佛家學派」。(西元二世紀有一部論記載 大天 曾經殺父母兄弟和佛家僧人,但此信息比較不靠譜。)
大天 既然可以入住「王家寺院雞園寺」,還可以成立自己的「大天僧學團」,背景實不簡單。
有一個奇特現象是,摩曬陀王子 出家,受戒的長老卻不是「律部優波離系、毗舍離僧團」的主導長老 樹提陀沙 ,反而是 大天比丘 ,足見其中隱情微妙。
「王家寺院雞園寺」內大部分都是新出家的年輕僧人,而且大部分都是「耆那教」外道,真正的 律部「優波離系毗舍離長老」根本不多。可見都是一些親 阿育王 執行王命的人馬。
一個剛出家依止「佛家」的僧人,竟然膽敢帶頭在「王家寺院雞園寺」公然挑戰「佛家學派僧團」提出貶低「阿拉漢」的事。因為除了得罪於佛家僧團長老和阿拉漢,另一方面在王家寺院搞事有隨時被砍頭的生命危險。可見要不是執行命令,一般人不敢冒然做出這種事,何況還有個「耆那教」的王撐腰。
《分別說者。目犍連子帝須》
至於 目犍連子帝須(分別說者)學術界認為,他其實並非 律部長老 優波離 的第五代弟子,或者可以這麼說 目犍連子帝須 的「優禪尼僧團」和 大天比丘 的「大天學團」以及 摩哂陀王子 的「王室雞園寺」都一樣,裏面都是冠上「律部優波離系」的名譽,實質上是在破壞整個「佛家學派」的假僧團。
這三個關鍵人物的背後,其實都是 阿育王 御用的僧人,真實的身份都是「耆那教徒」。
《經部阿難系的無聲抗議與阿育王的追殺令》
由於此事造成外界人士對「佛家」及「四果僧眾」造成嚴重詆毀、誤解和打擊,加上沒有遵循僧團正規方法圓滿解決,促使正統的「阿難系摩偷羅部僧眾」對王室極度失望並舉行了合乎「經、律」的「覆缽法」。
所謂「覆缽法」,就是此後不再接受任何無理詆毀者的供養,全數退出「王家寺院雞園寺」,返回「摩偷羅國」,從此不再涉足。
然而此舉將造成 阿育王 的顏面無光,加上 大天 背後惡意讒言,中傷「阿難系僧眾」, 阿育王 憤怒難當,馬上下令暗殺迫害所有離開「雞園寺」的「阿難系摩偷羅部僧眾」。
因為「摩偷羅國」和「華氏城」水路相通, 阿育王 先是假意好心提供大船供僧團往返,卻在大船行至河中時破船沉河,企圖造成是意外事故的假像。據悉,當天大量僧眾和長老慘遭溺斃,僅有少數會游泳者死裏逃生。
可憐殘存下來的長老僧眾不敢停留,迅速前往「迦濕彌羅國」(喀什米爾)暫求避禍。(可惜後來此事真相被篡改,說成僧眾念咒發出神通,大船飛起,全船無恙,大王懺悔。)
此事件後來在「迦濕彌羅國」被曝露並大肆傳開, 阿育王 為了安撫「迦濕彌羅國」和其他各國的「阿難系摩偷羅部僧眾」,命令使臣前往接引殘存的僧團和長老,以及其他各國願意到「摩揭陀國」首府「華氏城雞園寺」的「摩偷羅部僧眾」歸返,但所有長老僧團們由於害怕都不敢再前往。
據說,由於害怕被事後算計謀害,「摩偷羅國」「阿難系」第三代主導長老 優波鞠多 亦被勸請離開,前往北部「迦濕彌羅國」逃難避禍。而律部傳承「優波離系」的主導長老 樹提陀沙 亦提心吊膽,雖然沒被迫害,但從此被邊緣化。
《真正的部派分裂》
至此以後,原本一家兩系傳承的「佛家學派」因為「摩偷羅部僧眾」的逃難避禍西北方,「經系」和「律法」,正式分成兩個部派。
而擁戴 阿育王 的 目犍連子帝須(分別說者)的「優禪尼僧團」和 摩哂陀王子 的「華氏城雞園寺」以及 大天 的「大天學團」,以 阿育王 為號召另成立一部屬於王室控制的僧團,名為「分別說部」(Vibhajavada),企圖主導整個佛家僧團。
這是續6年前「毘舍離僧團」受取金錢發生「十事律爭」和「第二次結集」鬧的第一次「根本分裂」之後的再次分裂。這才是進入第二次的「部派分裂」時期。
從此以後,印度的「佛家」分裂成三個部派,應該說這次的分裂才是最為嚴重的分裂,而且是有預謀的被分裂。
阿育王 為了避免來自「佛家」的抗爭及世人的非議,只得採取懷柔的安撫作法,遂在僧眾避難所在的「迦濕彌羅國」,為這些遭受王難逼迫的「摩偷羅僧眾」建造僧院。
「迦濕彌羅國」(喀什米爾)這裏已經屬於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脈」,或稱「青藏高原」西側。因此「阿難系摩偷羅部僧眾」又被後人稱為「雪山部」。
據說當時各地會合的「阿難系僧眾」還有不少人數,但由於人才已經大幅減少,又礙於政治壓力沒有王室和財團支持,活動不如以往。
不久後,內部人脈再次鬧分裂,據說是因為受到「分別說部」私下結集的《阿毗曇論》誤導,由「迦旃延尼子」率領,形成「說一切有部」支派,脫離「阿難系摩偷羅部僧眾」,導致這 釋迦牟尼 正統經部傳承的「佛家學派」最終逐漸消聲匿跡。
坊間流傳說,2千年後進入“末法時期”,「正法」沒落。誰會想到 釋迦牟尼 入滅後,「經部正法傳承法統」在不到三百年間便灰飛煙滅。錫蘭的《島王統史》記述為;「外道入侵佛家事件」(外道附佛)。寫至此我心中為 釋迦牟尼 的「正法」對世間的貢獻淌下淚水。嗚呼哀哉!(待續)
09/04/2020 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