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的真相(二)之 雄才大略論楚相葉公
春秋末期,楚國還真有個葉公,然而葉公原不姓葉,而姓羋(音密),氏族屬沈尹氏,名諸梁,字子高,所以又稱沈諸梁或沈子高。是春秋末期楚國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
葉公生於楚國王室之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其父沈尹戌是大夫,曾在吳楚之戰中屢立戰功。秦國出兵擊退吳軍後,楚昭王把沈諸梁封到楚國北疆重鎮,方城之外的葉邑為尹(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南葉邑鎮)。沈諸梁受到了楚國朝野及四境諸侯的敬重,當時的他才廿四歲。
沈諸梁到了葉地之後,自稱葉公,而且,在採取養兵息民,發展農業,大興水利,增強國力上,頗具治績。並制定出了修建東西二陂的工程計畫,發動葉邑百姓開工興建。西陂主要用於攔洪,東陂主要用於蓄水,可灌溉農田數十萬畝。
東西二陂的修建,可以說開創了中國古代小流域治理的先河。也是中國史上最早的農田灌溉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早兩百多年,比鄭國渠早三百多年,東西陂遺跡至今尚存。
楚惠王十年(西元前479年),楚國重臣白公勝叛亂,殺死了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劫持楚惠王欲自立,楚國一時戰雲密佈。消息傳到葉邑,葉公決心從葉地起兵平息叛亂。原被白公召去參與叛亂的將領見葉公的軍隊人強馬壯,軍紀嚴明,紛紛陣前倒戈,一起殺入城中。
葉公救出惠王,收拾殘局,重整朝綱,被楚惠王加封為「令尹兼司馬」,身兼軍政兩大權於一身,所謂入則領政、出則統軍。令尹、司馬為楚國的最高官職,相當於中原諸侯的宰相,非王室貴族不能擔當,這在當時的楚國,算是空前的。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孔子聽聞葉公政績顯赫,專程從蔡國到楚國葉地拜訪葉公論政,希望能得到葉公的重用。在此期間,葉公不僅向孔子請教治國理念,還和他討論了倫理與道德的標準問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葉公問政」。
孔子告訴葉公,為政應當注意使得“近者悅,遠者來”,意思是:「為政者首先要贏得民心,能讓轄區內的人都敬佩你,讓遠方的人都歸附於你,那就達到了很高的標準了。」
一日,葉公問道:「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意思是:「我家鄉有一個非常直率的人,他父親偷了別人一只羊,他公然向丟羊的人告發,結果讓他父親吃了官司,那此人是孝還是不孝呢?」
孔子卻斷然說:「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意思是說:「是不孝,父子是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正確做法應該是,父親為兒子隱瞞一些事,兒子也該為父親隱瞞一些事,我們的率直是不同的。」
對於父親的「順手牽羊」,兒子怎樣做才對的問題,孔子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因為儒家理念基礎是以長輩為尊的。由此不難推論出:如果君王以國家的名義做壞事,臣子還是必須為尊者“諱”的,而“正義”這二字就擺在其次了。對此,葉公就大有理由懷疑孔子「近者悅,遠者來」的正義性了,由此導致了兩人政治理念的不合。
一天,葉公因為想多瞭解孔子為人,便向子路詢問,可子路不願針對此事作出回答。孔子知道後責怪子路說:「汝奚不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意思是:「你為什麼不告訴他,我的為人是:學習時會忘了吃飯,快樂時就忘了忘憂愁,甚至忘了自己年老,就這樣說而已!」
因兩人觀點不一致,孔子的葉邑之行並未得到所期望的結果,於是離葉北返。有一說詞是,孔子的門人為此事不滿。後來一些儒士借用葉公名譽,杜撰了《葉公好龍》的寓言,把魯哀公喻作偽君子的同時,連同葉公也一並打擊。
西元前475年,是中國歷史上春秋與戰國分界的年份。此時年事已高的葉公,因有感年輕一代朝氣蓬勃,若把權力交付他們,會更有利於楚國的興旺。於是毅然退位,把令尹一職讓給公孫寧,把司馬一職讓給公孫寬,此即歷史上有名的「葉公讓賢」。之後,葉公回到葉地,安度晚年。
葉公終老於葉地後,其後裔為紀念祖上之德與祖居之地,部分改沈姓為葉姓,是為葉姓最初之源。因此,葉公沈諸梁又是海內外葉姓華人公認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後,澧河之濱葉公墓前,來自海內外的葉姓子孫紛紛回鄉祭祖,已成為中原文化旅遊的一大景觀。
葉公臨終前留下遺言:「不要誤聽小人詭計,而敗大謀;不要輕信妾婦媚語,而廢正人;不要偏聽寵臣諂言,而非善良。」寥寥數語,道出葉公治理家國的基本觀點。葉公死後葬於葉邑澧水之濱。後漢史學家應劭稱其:「忠於社稷、惠恤萬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
另,楚國人是有著很強民族氣息的強大民族,他們當時的圖騰崇拜是鳳凰,而中原的圖騰崇拜才是龍。至此我們發現,傳說始終不敵歷史真相,但是現今當世,哪個兒童不曾閱讀過“葉公好龍”的故事書或者視頻長大?而人們在受古代寓言故事誤導下,聲聲譴責葉公言不由衷之時,從不肯去翻閱典籍以尋求真相,豈不可悲?葉公諸梁者智勇雙全,實乃楚國一代英雄人物也。
是以此文,雪我先祖葉公之辱,還我與氏族宗親一個真相。
23/11/2014 雲海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