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古印度文明與宗教史考(十)》

10)《耆那教教條和理念教育》

 

共生理念》

「耆那教」還有一些教條理念是教徒必須遵守的,他們認為自然界的萬物相互依存的。所以 大雄 向後人揭示:“誰蔑視土地、空氣、水、植物,誰就是蔑視自己。因為他跟這些元素是相互依存的”。

 

這與「現代生態學」不謀而合。英文的“生態學(ecology)”一詞誕生於19世紀後半葉,源自希臘文oikos,意為“家園”,即眾生的歸所。

2.jpg

非絕對論》

「耆那教」的「知識論」稱為「非絕對論」。他們認為,世界是多面的、恒變的實體,而不同的時間、地點、屬性、立場會催生無數的視角。由「非絕對論」衍生的“相對論”認為,萬物在不同視角下是“相對”的。一個視角下,某個觀點是正確的,但在另一個視角下,該觀點不一定正確。

 

僅從一個視角不能得出「絕對的事實」,因為「絕對事實」應考慮所有視角。「耆那教」建立在「多元論」和「相對論」上,不認同「人類中心論」、「種族中心論」、「自我中心論」,所以他們總會設身處地地考慮其他物種、其他社群、其他民族的福祉。

3.jpg

悲憫理念》

「悲憫眾生」意味著與一切眾生分享自己所有,照顧和保護他們,為他們服務。這一種普遍的「慈心」、「寬恕」、「無畏」。因此,他們渴望:

以「慈心」對待一切眾生,以及自己被被一切眾生以「慈心」對待。

以「寬恕」對待一切眾生,以及自己被一切眾生「寬恕」。

以「無畏」保護一切眾生,以及自己被一切眾生「無畏」保護。

4.jpg

素食理念》

「耆那教徒」僅以具有1種感官的生物作為食物和日用品,此外不把任何生物用於烹飪食物或娛樂。所以「耆那教徒」均為「嚴格的素食者」,他們不食用任何肉、魚、雞蛋,僅食用蔬菜和乳製品。

 

就連植物也只能吃特定種類的特定部分(比如土豆是不能吃的),有些虔誠的教徒出門甚至會佩戴口罩,以防誤食微生物。

 

所以,「耆那教徒」可能是世界上最為嚴格的素食主義,「印度教素食」偶爾能看到雞蛋(比如在Hampi的素食),而「耆那教餐飲」則連半點葷腥都看不到。

5.jpg

節制理念》

「耆那教徒」力圖過節制甚至禁欲、苦行的生活。他們絕不過多生育,以免增加地球負擔。「耆那教」鼓勵信徒定期以禁食的方式淨化自我。「耆那教徒」謹慎地取用自然資源,如同蜜蜂采蜜,絲毫不損傷花朵。

 

他們把需求、欲望、消費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內。在他們看來,浪費資源無異於偷竊。他們甚至把浪費和製造污染歸入暴力行為。

6.jpg

佈施理念》

「耆那教」認為,財富積累和個人享受應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向社群奉獻個人財產、時間是「耆那教居士」的責任。因此,「耆那教」廟宇和聖地總是富麗堂皇、氣派高雅。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激勵著「耆那教徒」們修建和經營了大量的學校、醫院、收容所、旅館、孤兒院、救助站、動物收容所。「耆那教」認為,富裕的教徒應該把自己過剩的財富視為“由自己代為保管”的社會財富。

7.png

《萬字符號》

「卍字符號」有左旋和右旋兩種,印度「卍字符號」的採用可以追溯到5至8千年前的遠古社會,而在印度,「卍字符號」則是「耆那教」廣泛使用的符號。

 

古老的「耆那教」中,「卍字符號」代表他們的第七位聖人,通常和「手腳形」結合,它的四臂提醒信徒輪回中的四個再生之地:「天堂、人間、動植物、地獄」。

 

「大乘菩薩道」認為,「卍字符號」是佛陀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故而沿用這個標誌,所以在佛像的胸前一定有這種標記,然而「卍字符號」卻是來自「耆那教」的標誌。

8法輪.jpg

《圖騰藝術》

「蓮花」和「法輪」圖案源自印度「雅利安」的「吠陀文化」,「耆那教」的創立同樣沿用的「蓮花」、「法輪」,「原始佛家」的「根本時期」則沒有沿用,因為這時期的「佛家」和「耆那教」一樣,並不鼓勵圖騰和偶像崇拜。

 

直到「部派佛教」時期,因為 阿育王 推廣由王室成立的僧團,大量建造佛塔寺廟,鼓吹偶像崇拜,所以大量沿用蓮花標誌和塑造偶像,至此「蓮花、法輪」標誌「頭上光環」和佛教藝術脫離不了關係,變成三家共有的象徵物體。

9.jpg

事實上一些古老印度佛像的雕刻文物也有很多是沒有坐蓮花的,或者說任何標誌或形象和當時「佛家」要表達的意義沒什麼關係,也算不上是重點。

 

印度的宗教偶像和各種圖騰文化神話藝術在「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 西元320-6世紀初)發展時期最為鼎盛。(待續)

 

20/03/2020   龍爺

 

arrow
arrow

    龍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