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與宗教史考(四)》
4)《吠陀四經三書》
《吠陀經》(梵語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傳頌書寫,稱為「吠陀梵語」。
算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和文體形式,《吠陀經》主要的文體是讚美詩歌、祈禱文、祭詞和咒語。後來在印度人世代長年累月口口相傳。
“吠陀”的意思是“知識”或“啟示”的意思,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的基礎。
而「梵語」和「拉丁語」、「希臘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是屬於印歐語系即印度、伊朗語族或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
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吠陀經》的第一部《梨俱吠陀本集》口耳傳承,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
注:在印度的「原始佛家」和「根本佛家」時期,「梵文」和「梵語」曾被禁止引用,最主要原因是不夠普及化,其次是為了區分「佛家學派」和「婆羅門教」的學說,其三是反對種姓制度,吸引多數群體,一般引用較為普通的印度「巴利語系」。
《四部吠陀經》還有許多補充性的書籍,用以輔助“吠陀研究”其中包括了語音、語法、詞源、韻律、天文、飲食、醫學、音樂舞蹈、軍事、建築、農業等科學論著以及包含巫術、咒語、神啟、神話、瑜伽和冥想技巧等。
還有超過108部以上的《奧義書》注釋,和後來再次加上《六論》和《八論》,演變成《吠陀十八部》及著名的《往世書》等等數百本經論。
所以後期的印度教都以《吠陀經》作為經典教育。
(這點倒和「華夏巫覡薩滿文化源流」的發展趨向非常相似,只是「華夏」在這方面的記載和口傳論述較少。)
《梵書》內容記載的大多是形式主義的祈禱文、讚頌、儀式、神話、巫術,祭詞和咒語,是一部祭祀手冊。
然而《四部吠陀經》都各自有他們的《梵書》。如《愛達羅氏梵書》是《梨俱吠陀》的《梵書》。《百道梵書》是《耶柔吠陀》的《梵書》等。
由於對《梵書》的解釋或流行地區的不同,還形成了眾多的派別,目前尚存的種類有14至15部之多。
《梵書》的主要內容雖然是宗教但也涉及到當時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
形成年代約在「雅利安人」從次大陸西北五河流域漸次向東南遷移,定居在「恒河」和「朱木那河流域」以後,年代一般推定為西元前10到西元前8世紀前後。
《森林書》是年事已高的「雅利安貴族」(婆羅門教長老)在隱居於森林時寫的。
“「雅利安」的老年人士因為無法從事精細繁雜的祭祀活動,因此在森林裏“沉思”就作為了一種優良的宗教方式,從而逐漸代替了祭禮。
也就是說,《森林書》是已經無法進行「婆羅門教」複雜的祭祀儀式的隱居學者寫出來的宗教和哲學著作。
《奧義書》則最早集中精力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
《奧義書》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是“梵”和“我”。「梵」就代表宇宙,而並非代表已經人格化的神,而「我」是指靈魂。
也就是來自「大宇宙」的「小我」,即「梵」的一體。總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
《梵我一如》
「梵我一如」這個高超理念就有點如同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這就是《奧義書》的主要觀點。
然而和「道家」不同的是,在這高超理念的背後卻又刻意加插了「業報輪回」的特定因素。
《業報輪回》
「業報輪回」的觀點在原來的吠陀經《梨俱吠陀》中根本沒有,《梵書》中也只是偶爾提及人死後可以轉生。
只有《奧義書》完整建立了轉世者的轉世形態取決於他前世的所作所為(業)的思想。
《廣林奧義書》說,轉世者“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當然,從無盡的輪回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認識到《奧義書》主張的“梵我一如”。
所以「業報輪回」體系其實並非「釋迦牟尼」的頓悟和發現,而是「雅利安人」早在「佛家」之前所創立,設立「業報輪回」觀念的目的在於能夠進一步設立「種姓制度」。
以便長久區分「雅利安貴族」與「印度土著」的身份貴賤,達到在政權上的鞏固,兼使到印度原住民深信這是命運安排從而不敢輕易僭越造反他們。(這點容後詳述)
所以「種姓制度」中,四大種姓之首的「婆羅門」指的就是「雅利安貴族」本身,這是出於「雅利安人」的貴族長遠政治考量和佈局,也是他們的聰明和狡猾之處。
《奧義書》當然也是《吠陀經》的最後部分,也被稱為“吠檀多”。(意為“吠陀的結尾”或“吠陀的最高意義”)
它啟示出「雅利安人」精神上認為極為重要的真理。《奧義書》在為《吠陀經》的注釋共有108種,是非常重要的附屬文獻。留存到今天仍約有百多種。
而附屬在《四部吠陀經》中的共有十三種,是目前公認最負有權威性的《奧義書》。
《奧義書》在漫長的幾個世紀裏還為印度教催生了無數哲學流派,甚至還是「佛家學派」在分裂後各部派發展的靈感源泉。
《奧義書》一般認為成書於西元前7到西元前5世紀,最晚的是16世紀的作品,內容極為龐雜不說,且相互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有《廣森林奧義》和《唱徒奧義》等。
所以從《吠陀經》到《奧義書》的發展脈絡理念中,「婆羅門教」又稱「古印度教」也逐漸發展出具體的規模。
因此「吠陀奧義」是被「印度教徒」尊奉為表達了“恒定不變的自我”,另外又依其“業行而在肉體之間輪回轉移”,合兩種思想為一體的第一批文獻典籍。
所以在《奧義書》的思想基礎上產生了「吠檀多派」,後來直接影響到印度教大改革者 商羯羅。嚴格的說,現代的印度教發揚者是 商羯羅,和古代的「婆羅門教」是有某些區別的。(待續)
21/02/2020 龍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