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副本.jpg

《古印度文明與宗教史考(七)》

7)《五火二道及三道四生之善惡業報輪回》

 

根據國外學術界的考證,古印度土著本來就沒有“業報輪回”的觀念。印度最早的「業報輪回思想」的雛形,是在西元前2000年到前1500年的「吠陀信仰時期」形成的。

 

《梨俱吠陀》等「四部吠陀」中就有根據「種姓制度」“行善作惡”或“上天堂或下地獄”的規則給詳盡描述了。

2五火.jpg

尤其在西元前1000年到前500年的「百段梵書」及「奧義書」時期,《廣林奧義書》等幾十部《奧義書》中「雅利安人」就大量鼓吹業力獎善罰惡“因善業而成善人,因惡業而成惡人”的神制。

 

一個人的靈魂(神我)在死後可以在另一個新軀殼中轉生,而轉生的形態取決於他生前的行為(業力),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有的可以進入所謂的三道即:天道祖道(陰間),有的則墮落入「獸(佛教稱畜生道)等。

 

《奧義書》神學體系,認為輪廻方法有“五火二道”、“三道四生”的區別,一般輪回則有三條途徑:

3.jpg

《五火二道》

什麼是「五火」,就是印度人奉行宗教教義死後火葬,要進行「五火祭」儀式,類似西藏的火供,因為祭祀和奉教供養,靈魂才能得到“神的功德能量祝福”,才能去月球太陽、或者「與神合一,這就是「天神道」。否則靈魂就會和自己的祖先團聚在一起,就是「祖道」(合稱二道)。

4六道.jpeg

《三道四生、四生六道》

甚麼是「三道」,三道就是在「天神道」「祖道」二道中加入「人道」,所謂的「人道」過程就是:死後先去月亮享受,之後變成雨,雨下地成土,土又生轂糧,被人吃下肚,又變成精子,精子進母胎又變成人類。

 

另外,不信「婆羅門教」規矩的人,或者他們所謂的“壞人”或者「外族人」就會變成「四生」中的「獸道」(獸道包刮了海陸空禽畜等生物)。

5.jpg

甚麼是「四生」,就是胎生、卵生、化生、濕生

 

然後經過「婆羅門教」的神化解讀,認為印度「四大種姓」階層在生死相續、輪廻轉生中,高貴種姓階層永遠高貴,低賤種姓階層永遠低賤,除非有神或神職人員的特許,否則生生世世,種姓世襲不變。

 

這就是古印度「雅利安人」精心編撰「種姓階級制度」衍生下的「善惡業報輪廻宿命」神話政治體制。 

 

「雅利安人」為了進一步維護種姓制度和保證既得利益,仍然繼續編撰,增加出“五道”即「天神道、凡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6.jpg

到了約西元6世紀還把他們的「地界惡神阿修羅」也立成一道,增了「阿修羅道」,形成了「婆羅門教」著名的“六道天神道、凡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輪廻體系。

 

五道(五趣)或六道(六趣)之說,其中又劃分為“三善道”(天神道、阿修羅道、凡人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來替種姓制度“獎善罰惡”維穩辯護。

7.png

《印度2大史詩

「印度大史詩時代」出現了兩部著名史詩,即RAMAYANA《羅摩那》和MAHABHARATA《摩訶婆羅多》並稱古印度兩大史詩。

 

這兩部史詩,非但是文學傑作,其內容有著印度智識的百科全書之稱,在印度的地位,超過各種著作,取得了經典的資格。

8.jpg

兩大史詩的卓絕的詩篇包含幾乎古代印度的全部歷史,但仍然脫離不了夾雜大量神話和傳說。兩者的結合,完成了一幅古印度生活的真實而生動的圖畫。

 

《摩訶婆羅多》篇幅很長有,「20萬行長詩」之稱,在《格薩爾王》被發現之前,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9.jpg

時代背景

《摩訶婆羅多》的成書時間約從西元前四世紀至西元四世紀,歷時八百年。它長期以口頭方式創作和傳誦,不斷擴充內容,層層累積而成。

 

它的成書年代處在印度從原始部落社會轉化為國家社會的時代,也是從「吠陀時期」的「婆羅門教」轉化為「史詩時期的新婆羅門教」(印度教)的時代。

 

這部史詩以印度列國紛爭時代為背景,描寫「婆羅多族」的兩支後裔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展開的種種鬥爭,最終導致大戰。大戰的結果雖然有勝敗,但雙方將士幾乎全部捐軀疆場,算是一個歷史悲劇。

 

印度有名的《薄伽梵歌》又稱《薄伽梵譚》(Bhagavad Gita)其實就是《摩訶婆羅多》中《毗濕摩篇》的一段對話。但它也被視作《奧義書》之一。

10往世书.jpg

往世書

印度大史詩」和「往世書」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阇”(王、Raja)的領導者出現。

 

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

11.jpg

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家”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許多哲學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家」和「耆那教」。

 

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湧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12.jpg

「往世書」(Purana,也譯為宇宙古史)往世書共有18部,是古印度文獻的總稱,被認為是古代的史籍、聖典、歷史、傳說、法律、醫學、詩律、哲學、理論、修辭學、神話、故事的彙集。這類文獻覆蓋的內容同樣非常廣泛,包括宇宙論、神譜、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動。

 

但書中主要還是歌頌毗濕奴濕婆神大梵天,它們都出於同一作者毗耶娑(廣博仙人)之手,用「梵語」寫成文。內容通常為詩歌體,以問答的形式書寫,其基本內容經常是不同人物聯繫起來的一些故事。

 

13.jpg

根據蓮花往世書 ,可拆分成「三類往世書」,就是:

  1. 憂往世書6部(主要敬梵天)。
  2. 暗往世書6部(主要敬濕婆)。
  3. 喜往世書6部(主要敬毗濕奴)。

 

合共18部,另外還有18部小往世書(Upa-Puranas )由於太繁雜,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

14.jpg

 《學術界從歷史的探討還釋迦牟尼一個公道》

 

「業障六道輪廻」之說已經普遍深入「道教」和華人社會,就算你不是佛道教徒,但這種思想已然深置華裔社會難以磨滅。

 

印度原始的「佛家學派」分裂成「部派佛教」之後,有部分僧團已經開始加插「婆羅門教」的「業報輪廻論」,既講六道輪廻」,也講五道輪廻」但趨向還不明顯。

15.jpg

在後期的論述則變成完全採納「業報六道輪廻論」是因為「大乘菩薩道」衍生的後期,「佛教」在印度已經式微甚至被「婆羅門教」打壓,為了能夠吸引群眾在印度佔據一席之地。

 

發展的趨勢勢必建立在「婆羅門教」的論點上,因此不得不融入了「業報六道輪廻論」並在這基礎之上又增加了超越「業報輪廻四生六道」的「四聖界」即佛、菩薩、聲聞、緣覺,比「婆羅門教」更高一籌。

16.jpg

從玄裝大師在印度東部「那爛陀寺」(Nalamda Vihara)帶回大唐「白馬寺」的「佛教經論」已經完全融入這種思想體系,而且當時的「那爛陀寺」已經「唯識學派」盛行的學府,後來還成為「大乘密教」中心。另外,「那爛陀寺」在當時可以說是「佛教」在印度僅存的最後根據地,這些都是有據可尋的史實。

 

再回觀時間上,「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從西元前12世紀也就是西元前1200年前已經開始,而 釋迦牟尼 的出生是在西元前4世紀。

 

目前比較準確的學術考據就是在西元前466年,至到 釋迦牟尼35歲覺悟在西元前431年,前後差了7個世紀即七百六十多年。

 

所以說《五火二道、四生三道、五道六道之善惡業報輪廻》之事全然與早期的「佛家學派」無關,這點已經非常清楚。

17.jpg

當年 釋迦牟尼 覺法以來,之所以為什麼一直「被婆羅門」教排擠,其實就是沒有採用「婆羅門」的“吠陀教法和制度”。

 

正確來說 釋迦牟尼 其實非常反對「婆羅門」這種霸權主義的「種姓階級制度」和「善惡業報輪廻論」,兩者觀點產生抵觸,否則「佛家」教育被「婆羅門教」吸納就好,根本無需另外再出現一個被打壓成“邪說”的新新教派。

 

甚至還被歸納為對「婆羅門」貴族政權有顛覆企圖的「沙門思潮」之一,由此反而突顯著 釋迦牟尼 智慧的卓越和教育的特殊。

18.jpg

另一方面,早期的印度「密乘佛教的部分學派則在唯識學奧義上逐漸發展出八道輪廻」九道輪廻」但是到目前為止,印度的卓越學者 商羯羅 復興的印度教仍然保持著「四生五道」的古教規信仰,沒太大改變。

19.jpg

「原始佛家」時期,釋迦牟尼 並不鼓吹「四生六道業報輪廻」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會把印度人民帶入一個無盡的想像空間,所以把這種屬“形而上”的論述打入「十四無記」的戒條中,以防學者在臆想走岔,主要原因是這「婆羅門教」編撰的論述和所領悟的「解脫道」完全大相徑庭。(待續)

 

07/03/2020   龍爺。

 

 

arrow
arrow

    龍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