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古印度文明與宗教史考(五)》

5)《雅利安人創造婆羅門神祇》

 

《三界神眾》

雅利安人早期在印度次大陸的西北地區定居以後,他們崇拜的大都是自然界的神,這點完全符合世界人類巫覡與薩滿文化信仰起源的共同點。

 

按照當時人類普遍相信自然界萬物有“神”的社會,雅利安人覺得有必要以宗教來鞏固本身族群的地位,共同膜拜的大自然萬物神是不可能締造這種架構和條件,“造神”看來就是唯一最佳的途徑了。

 

所以從口傳編纂《吠陀經》開始就不斷加入大量的神話故事,編纂這些神的來歷和任務,再將這些神和神話融入印度文化創造婆羅門價值,因此這些神話和印度歷史人文掛鉤,完全脫離不了干係。

2印度神.jpg

順便再逐步引導加入不可侵犯的神權社會和種族優劣制度和輪回業力神話,改變印度土著思維,以便永久掌控印度政權。

 

西元前5世紀《吠陀經》著名的注釋家耶斯迦在其所著的《尼祿多》中把神分為天、空、地三界,而三界中各自有人格化的神祇。

 

天界有天神或司法神婆樓那,天神特尤斯,方位不同的太陽神蘇裏亞、莎維德麗密多羅,曉神烏莎斯等等。

 

空界雷神因陀羅(帝釋天暴風神樓陀羅或摩風神伐由雨神帕尼耶水神阿帕斯等等。

3印度眾神.jpg

地界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地母神波利蒂毗河神或智慧神娑羅室伐底。對地界諸神特別歌頌火神,它被看作是“力量的兒子”和“水的孫子”。此外,還有馬神達弟克羅牛神毗濕奴,管理鬼魂的閻摩凶神羅刹惡神阿修羅語言神伐屍無限神阿迪等等。

 

(這和中國「南北朝」道教人物 陶弘景 在王室委託和民間信仰需求方面而造神的歷史事蹟非常相像。

 

另外牛神毗濕奴在後期印度教中被轉化升級為印度三大主神之一,而佛道教共有的「帝釋天」道教稱「玉皇大帝」和掌管地獄的「閻羅王」及佛教「六道」中的「阿修羅道」都是來自「雅利安人」所編造。)

4印度神.jpg

《理性哲學與感性信仰的結合》

在較後時期輯成的「吠陀四部三經」中,特別是《梵書》、《奧義書》中又可以看出已有明顯趨向發展出抽象的神,例如梵、生主、祈禱主、原人等,這些可以說都不是人格化的神。

 

所以為什麼之前說「吠陀奧義」是被「印度教徒」尊奉為表達了“恒定不變的自我”,另外又依其“業行而在肉體之間輪回轉移”,又哲學系又宗教系,又理性又感性,合兩種思想為一體的第一批文獻典籍。

 5吠陀3神.jpg

主神崇拜

在《梵書》時代,吠陀造神的萬神殿中一些神祇開始成為「婆羅門教」的“主神”,從而出現了“三神一體”的梵天(創造神)、毗濕努(護持神)和濕婆(破壞神)。

 

這裏的「梵天」不是後來指《奧義書》內「梵我合一」的“梵”,而是人格化的“神”。

6梵天.jpg

梵天

梵天是根源神或“創造之神”,有人認為他淵源於《梨俱吠陀》中的「祈禱主」。「祈禱主」是地上的祭壇之神,在火祭中起著祭官的作用。

 

《百道梵書》稱「梵天」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際,他創造諸神,護持天、地、空三界。《森林書》也宣稱萬物從「梵天」而產生,依「梵天」而存在,毀滅時又歸於「梵天」。

 

一直到《奧義書》時期,印度的思想家們才對「梵天」作了系統的哲學論證,因此它才從人格神「梵天」脫胎換骨變成了哲學系宇宙的「梵」。

 

「梵天」後來被「大乘菩薩道」收編,成了佛教的「大梵天王」,也被泰國民間信仰吸納,變成泰國的「四面佛」。

eb2d5a602cfa4c3b8ee03bf2a5f96963.jpeg

毗濕奴

毗濕奴是“維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人民的保護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濕奴」,甚至說佛家的「佛陀」就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

 

尼泊爾泰國,國王也被認為是「毗濕奴」的化身。原為「婆羅門教」神明,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為居住在三禪天的「遍淨天」的聖者,為「三禪天之主」。

 

在早期文獻中,「毗濕奴」的地位並不高,頂多是「因陀羅」的助手,後來地位逐漸上升,成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

8.jpg

濕婆

濕婆是“破壞之神”,屬「婆羅門教」的另一主神,它的雛形是吠陀萬神殿中的暴風神,又叫「樓陀羅」。

 

在《梨俱吠陀》中被稱為暴風神之父,主破壞之能事,全身褐色,頸青發結,千眼多手,持弓箭;有善惡雙重性格,發怒時用霹靂之矢,損傷人畜草木;但在人畜受病害時,又以草藥治之,使之化險為夷,吉祥如意,成為家畜之主(獸主)或惡魔之主。

 

後來「樓陀羅」又演化為山區獵人和居民的“萬眾之主”(群主),其吉祥慈愛的特性也為印度人所崇拜,在吠陀後期文獻中常將「樓陀羅」和「濕婆」並稱。

9.jpg

西元前6世紀前後出現的《法經》中稱「樓陀羅」-「濕婆」為「大天神」或「自在主」。西元前350年前編纂的《白騾奧義》贊為掌管天地生滅的“唯一神祇”(世尊)。

 

「貴霜王朝」國王閻膏珍曾在金幣上鑄造濕婆神的形象,另外在後期「大乘菩薩道」中「樓陀羅濕婆」被吸收為佛教的「大自在天神」。

 

(從另一個角度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神祇被不同時期的信仰所吸納和主打,主要原因是在不同時期,對應王室、貴族或人民的不同信仰需求而作出相應的調整,並用以突顯當代信仰以爭取更多信徒,這一點和「北傳佛教時期」有許多相似處。)

(待續)

 

28/02/2020       龍爺。

 

arrow
arrow

    龍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